English

西部如何做好教育这篇大文章

随江苏部分高校代表考察西北的思考
2000-08-2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我有话说

对于长期生活和居住在东部的人来说,西部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梦。在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中,东西部携手是重要步骤。然而,东部如何支援西部?东部人能做些什么?最近,记者随江苏部分高校代表从南京出发,经兰州、西宁到乌鲁木齐,沿着古丝绸之路采访,所见所闻,使我们加深了对西部的认识,加深了对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解。

发展西部教育关键是吸引人才

7月,正是孩子们放暑假的时候。也许是巧合,此次西行,无论在兰州、西宁还是乌鲁木齐,我们每天都能碰到一群群来自江浙沪一带的中小学生,他们由老师带队,沿途边看边学。

在青海省湟中县的一个乡镇,我们碰到了一个来自江苏泰州的中学生“夏令营”。从车上下来,带队老师刚准备给学生们讲“河湟谷地”的地理环境,忽然出现了这样一幕:十几个当地孩子不知从什么地方冒了出来,他们拎着装有矿泉水、可乐等饮料的篮子,把跟他们年龄相差无几的那些泰州学生团团围住,非要让他们买水喝,老道的吆喝跟一张张稚气的小脸似乎不太相称:“买一瓶吧,只要3块钱。天热,不喝水要中暑的。”有几个孩子为推销自己的“货”,还不惜“诋毁”别人:“买我的吧,他们的放了好长时间了,我这是新的。”磨了好久终于有十来个孩子买他们的“水”了,可因为买的品种多,他们竟然算不过账来,小脑袋凑在一起争执了好半天,算出来的钱还是不一样。

这一小插曲引起了我们的好奇,于是,我们决定更改线路找几所学校看看。在东南沿海一带,乡村里最漂亮的楼房肯定是学校,而在西北,一路上我们看到的最漂亮的建筑却是加油站。好不容易在青海省湟中县找到了一所乡中心小学,裂缝的墙壁、透风的窗户,令我们好不心酸,一名仅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教师要负责全校30多名学生的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等课程,实在是难为她了。

这使同行的几位大学教师感慨不已。江苏省已经实现了小学教师大专化、中学教师本科化。同行的一位大学副校长告诉我们,目前西北高学历教师的流失很严重。在西北农村,初中毕业生教小学生、高中毕业生教初中生属正常现象。

对此,同行的南京大学陆振康教授认为,西北农村教育基础差,主要是人才少、师资力量薄弱,要是能吸引住一批人才,教育的发展还是大有希望的。

同行的东南大学教授袁国秋归纳说,发展西部的教育,关键是人才,吸引人才不能没有钱,但也不能全靠钱。他举例说,60年代东部一大批知识分子支援西北,并不靠钱的魅力。现在完全可以从东部分流一批教师到西北来,干上三五年再回去,或者从我们这些即将退休的老教授中选拔一批人到西北来培养师资,干个三年五载,出了成果再回去。

袁教授的话立刻引起共鸣,许多同志纷纷举手示意,愿意到西北来奉献。不过大家还是提出几点担心:一是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不要像60年代那样,说的是干三五年,结果一干就是几十年。二是当地应创造良好的氛围,要有留得住人才的好土壤。西北应当说是有人才的,有资料表明,仅海南、深圳两地就有30万甘肃人,除打工者外,相当数量的人属中高级人才。

警惕新的读书无用论

在江苏,孩子的学习是家长们关心的头等大事,他们尽可能争取让孩子上好的学校。如果有孩子要参加高考,那一家人的核心就是围着孩子转。再穷的人家,只要孩子能上学,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

在甘肃、青海等地,我们却发现了不少失学儿童。十几岁的孩子,干农活、做生意都是一把好手,可斗大的字不识一个。

聪明的孩子没文化让我们感叹不已。一些人对学习的漠然态度则更让我们惊讶。就在天池,我们遇到一位读了三年高中的学生。

离高考结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考生的成绩和录取分数线已经出来,但与江苏考生心急如焚查分数、看录取分数线的心情相比,这位学生显得非常地悠闲和乐观。我们问他今年考了多少分?能进什么学校?“没考好,大概是256分,看样子什么学校也上不成了”,他的回答十分坦然,言语之间丝毫没半点懊恼和愧疚。站在一旁的父母对儿子的这一“人生重大转折点”竟然也同样的平淡:“不知道他填的什么学校,志愿是他自己写的。”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想不到这平淡的几句话倒使南京大学陆振康教授连续几天吃不香、睡不着。他说,在江苏,教育已经成了全省的一件大事。只要有利于学生的事,全社会都来支持,更不用说每个家庭了。正是由于整个社会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才使江苏人才辈出,成为经济大省、教育大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委秘书长刘华认为,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完善和人才的断层,确有一批“没文化”的人钻了空子,发了财,有的也成为“大老板”。但这些“老板”永远成不了知识经济条件下后来人的“榜样”。西北地区比东南沿海地区知识经济的发展至少慢了好几拍,导致一些年轻人过早涉足商海,轻视教育,或认为大学毕业也不一定有正式工作,于是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这种思想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西北教育的发展,应引起高度警惕。

西部热中的冷思考

西行归来,思绪万千。我们为西部拥有丰富的矿产和旅游资源而欣喜,同时也深深地为大西北的教育而担忧。

发展是硬道理,但教育是发展的硬中之硬,后劲所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是我们党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东部和中部许多地区政府和企业已经积极行动起来,这是一件大好事。在大家看来西部到处都是黄金,于是乎,纷纷到西部去抢摊占地,希望占领西部开发的制高点。但很少有人去抢占西北教育这个制高点。一路上我们遇到了10多个企业考察团,但没有一个是教育考察团;碰上了10多个“交易会”、“洽谈会”,没有一个与教育有关。教育本身是一种产业。东部的教育与西北的教育有极强的互补性,如西北缺少师资,而东部教师过剩,甚至下岗分流严重而导致社会矛盾;再如东部继续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重叠、实力雄厚,而西北在这方面极度短缺。这些都会起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作用,绝不仅仅是对口支援、教育扶贫。

既要说,也要做;既要考察,更要落实。采访归来,翻翻报纸,发现许多诸如“东西部学校对口支援如火如荼”的文章,但联想起现实却发现有不少差距。江苏省近日组织了由四个副省级以上领导带队、各市主要领导参加的西部考察团,里面没有一个教育部门的领导。教育部通知东部一些发达城市从今年开始每年必须招收一定数量的西部中学生与本地中学生打乱编班,同等教学,但到现在为止这仍然是个难题,非常棘手。

考察归来一周后,我们又将各高校的代表集中起来,小聚一番,没想到大家笑不出来。原因是:考察时激动的许诺,回来后却发现兑现不易。看来,还是知易行难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